林秉南(1920—2014),原籍福建莆田。其父林黄卷因家贫去马来亚(今马来西亚)谋生,1920 年林秉南在马来亚出生。林黄卷追随孙中山革命,孙中山讨袁时,曾任南洋筹饷处秘书。1921 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元帅府后被调回国。林秉南随父母回国,他从小受到父亲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庭良好道德及事业心的熏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他深感国家的贫弱,立志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1938 年,他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由于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良师们的诱导下,刻苦学习,成绩优良,大学毕业时,获学校的斐陶斐励学会的金钥匙奖。
1946年3月,他赴美留学,1947 年获依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51 年获博士学位。在美学习期间,他对于挟带泥沙或污染物的水流,首先提出的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在应用时尤为方便。他还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
新中国成立后,他看到祖国面貌欣欣向荣,1956 年初,携全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实现他早年的理想。
他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水工室研究员和副组长,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高级工程师、副所长、所长、院长、咨询委员、名誉院长等职务。兼任国际泥沙与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和联合国亚洲地区泥沙培训项目经理,还受聘多所大学任兼职教授、顾问等。1985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先后担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委员。同时在中国水利学会等学术团体中任职。199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回国后,带领科技人员开展高坝水力学和明渠不恒定流研究。在高坝水力学方面发展了收缩式新型消能工,为高坝泄洪消能特别是高深峡谷建设的高坝泄洪消能,提供了对两岸峭壁威胁较小的有效方法。在不恒定流方面,率先在国内开展溃坝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大面积海湾和河口,首先应用二维特征理论和破开算子法,建立了符合实测资料的快速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他的研究为我国的水利建设,如长江三峡工程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成果曾获全国科技进步奖。林秉南为人谦虚谨慎,提倡在科研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掺假。他在研究上广征搏引,有自己的创新。他常说:“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有了成果应及时交流”。他善于与人合作,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修养,他对青年总是寄以深切厚望,热情地帮助他们成长。他勉励青年打好基础,奋发图强,为祖国的水利事业作出贡献。